成都:喜神眷顾的都市春节样本
  成都,是一个 ”城址千古不徙,历劫不衰“、有着 2400 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成都有着”最中国文化名城“和”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的美誉,在这个文化名城过春节,会是怎样一种全新的体验和不一样的文化感受呢?

 

年三十子夜,撞钟上香祈福

 

  老成都的过年习俗多种多样。吃过团年饭,成都人喜欢扶老携幼全家出动到位于市中心的著名寺院、有着“震旦第一丛林”之誉的大慈寺撞新年钟、上子时香。每年除夕夜,大慈寺僧人都会集聚在大雄宝殿,举行盛大的新春祈福法会。子夜十二点整,随着现场市民倒计数的喊声,由大慈寺方丈和大法师亲自启响108 响新年祈福钟,祈求世界和平,国泰民安,新年吉祥,人民幸福。与撞新年钟同时进行的是上子时香,人们习惯于争相抢在新年的第一个时辰到寺院里上第一炷香,以得到神的第一个眷顾。寺内人潮涌动,众多香客来到寺内敬香祈福,喜迎新春。

 

“游喜神方”,讨吉祥好彩头

 

  大年初一,成都人合家出行,开始“游喜神方”。“游喜神方”是老成都人的习俗。所谓“喜神”,是指带给人们吉利、欢喜、智慧的神祇。蜀地百姓将“刘、关、张”和诸葛亮等蜀汉英雄人物视为心目中的忠、义、财神,合称为“喜神”。“喜神方”即喜神所在方位。“游喜神方”,即前往喜神所在的方位祈福。

  自宋代以来,每逢新春佳节,成都人都要出南门,游喜神方,踏访武侯祠,拜谒“桃园结义”的“刘、关、张”和诸葛亮,祈求一年的平安吉祥。“游喜神方”活动在清末民国时期盛极一时。从大年三十开始,人们扶老携幼,一起出南门到武侯祠,烧香拜神、吃茶会友。

  如今的“新”年俗是,每年农历初一早上,成都武侯祠文物区大门前都会举行一年一度的“游喜神方”百人仿古祭祀大典。伴随震天的锣鼓声,蜀汉仪仗队从大门内列队跑出,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率一众文臣武将盛装亮相。喜神诸葛亮拉开卷轴,高声宣布“游喜神方”仿古祭祀活动正式开始。随后,108 人的祭祀队伍将穿过重重高殿,到达三义庙前广场,献三牲、敬香、献帛、奠爵……祭拜武侯先贤,祈福蜀地昌盛。文武财神也携十二生肖给大家送去新年的祝福。仿古祭祀大典是“游喜神方”活动中的高潮大戏,吸引无数的市民和游客欢乐参与、观看。

“游喜神方”仿古祭祀大典

 

逛庙会、看灯会,悠游乐活度佳节

 

  春节,成都人最喜欢去的是武侯祠,武侯祠也是逛大庙会最热闹的地方。成都最早的庙会,据说是秦朝时由李冰父子在都江堰治水前举办的抗旱求雨庙会,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从宋元开始,庙会既是宗教仪式,又是集市。如今,成都春节的“成都大庙会”已成为成都的一大文化品牌,大庙会落户武侯祠举办,精彩纷呈的活动内容和浓浓的传统年味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海内外游客。

踏访武侯祠,拜谒“桃园结义”的“刘关张”和诸葛亮

 

人日游草堂

 

  农历正月初七,成都市民会一大早就出家门,或携妻将子,或呼朋引伴,乐滋滋地前往杜甫草堂,参加一年一度的传统民俗——“人日游草堂”活动。人日又称人节、人七日等。传说女娲创造苍生,在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于是初七这一天就成为人的生日,每年农历正月初七成为古老的汉族传统节日。汉朝开始就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重视。古代人日有戴“人胜”(“人胜”是一种头饰,又叫彩胜、华胜)的习俗,还有登高赋诗的习俗。

  据说,成都人“人日游草堂”的习俗与唐朝大诗人杜甫有关。杜甫旅居成都时,在好友高适及表弟王十五等亲友的资助下,在西郊浣花溪边修建一草堂居住。唐肃宗上元二年(761 年)人日这天,在蜀州(今崇州市)任刺史的高适想念杜甫,写下了《人日寄杜二拾遗》赠送杜甫,诗中说:“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其诗情长谊深,思念之情笃厚。

 

阅读完整内容,请订阅《四川画报》2015年1期